汐泰投资2021中期策略 |中期回顾及后市展望文字纪要

2021-07-06

2021年汐泰投资中期线上策略会会议纪要

会议时间:2021/7/3





各位尊敬的渠道合作伙伴和客户: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个美好的周六下午,拨冗参与我们的中期线上策略会。



汐泰投资简述




相信今天参会的大部分是老朋友,对我们已经十分了解。但有些新客户可能对我们还比较陌生,因此先简短介绍一下我们公司。

汐泰投资是一家专注于可持续成长股的研究、投资的私募管理人。2014年7月注册成立。我本人在2016年初加盟,并逐渐进行管理层收购,后实现绝对控股,出任公司投资总监。

    我本人2006年清华化学本硕毕业后,加盟广发基金,担任了3年的周期行业研究员。2009年-2013年管理了5年多的公募基金(广发核心精选等)。2011年5月-2014年底,管理3年多的社保。2012年-2013年管理规模接近300亿。后担任广发基金权益投资一部副总,之后从广发离职,2016年初加盟汐泰,过往业绩表现优异,今年震荡、分化行情下我司应该也可以位列百亿私募前列。我们的投资策略,简单概括为:通过寻找未来有望成长为伟大企业的公司,并且在相对估值合理的时候买入,享受其持续成长的红利。后面部分,我也会详细阐述。

    

上半年回顾和市场展望




接下来我重点讲一下市场,不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今年市场简单复盘一下,元旦后市场迎来小阳春,大家还沉浸在过去2年流动性泛滥催生的估值泡沫行情中。春节后,市场无差别杀跌(我们定义为“技术性下跌”),进行了一轮情理之中的估值回归,“指数”抱团瓦解。3月中旬开始,全球疫情反复、经济复苏受压制使得流动性收紧节奏略有放缓,以创新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景气度成长股很快收复失地并续创新高。而分化(哪怕是同一个细分子行业),亦愈发明显。

最近很多渠道合作伙伴会问我们两个问题:问题1、市场有无系统性风险,会否再现春节后的大跌?【我也不是很理解为何市场会形成这样的担忧甚至共识,尤其是经历了前两日的暴跌后,大家对下半年的担忧愈发凸显】;问题2、今年上半年我司旗下产品业绩亮眼,组合中的标的获利颇丰。那下半年还有机会么?尤其是对下半年行情忧心忡忡的投资者,担心我们的组合下半年会否接力上涨。

我先给出答案,继而进行剖析。


问题1、市场无大牛市可能,也暂不存在大的系统性风险,投资仍有可为

市场几乎不存在指数大涨、全面牛市的可能。今年5月份,某券商分析师打油诗爆火、预测指数直指4000点,对此实在不敢苟同。但同时我也不认为市场存在大的系统性风险、春节后暴跌会重现。剔除去年7月份(上证暴涨)、今年2-3月份指数暴跌,其实市场更多呈现慢牛格局。无独有偶:复盘美国,标普、道指这一年多分别上涨30%、20%左右(类比于沪深300),纳指这一年多上涨60%(类比于创业板指)。而对应的投资机会也是结构性的,更多在于成长股持续成长带来的红利。

 

今年春节后下跌,有一种现象:且不论普通投资者,甚至一些知名基金经理都在猜测市场短期的涨跌。对此我们很不以为然,大家常说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同理上市公司的股价长期来看也是由其基本面决定的。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格局稳定,很多上市公司甚至已经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何以会经常出现暴涨暴跌?难道其基本面、经营情况几个月内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么?究其原因,或许大家仍沉浸在2018年前大涨大跌、齐涨齐跌的市场阴霾之中,而忽略了2018年后市场生态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点我在过去的交流中反复阐述过: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心在2018年前后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影响资本市场的因素大致有三:经济基本面、宏观流动性,以及投资者信心,我们分开阐述。

一)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2018年之前,资本市场是由短线的资金进行非理性定价的,要么泥沙俱下,要么鸡犬升天。优质标的和垃圾股的估值分化不明显;而2018年后,随着高层对资本市场的定位不断拔高、资本市场改革不断完善(注册制、科创板推出、退市制度等),尤其是经历了2018年至今中美贸易战、疫情等多轮压力测试后我国经济复苏格局依旧,大家对我国国运的信仰、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已成共识(正所谓“不破不立”),长线资金、机构投资者更能有力把握定价权。分化行情为永恒的主题(无论是行业之间,还是行业内部),优质股票可以凭借其扎实的基本面股价不断创新高、且长期维持高估值,而无长期可持续成长逻辑的周期股则长期维持低估值。故以上几点在制度和信心层面,对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很深的基础,产生了非常正向、积极的影响。

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何去年3月、今年2月-3月大跌后,优质股票很快企稳、反弹,比大部分投资者(甚至是我们这样的乐观派)预期的都要早。今年上半年,各行业涨跌幅大相径庭。而即使同样是高景气度的医药生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其行业内部分化也非常明显。的确,市场对成长的理解在不断进化:对企业长期空间的考量更重。只有长期有空间(终局思维角度)、中期有景气度确定性,且短期相对估值合理的标的才会持续上涨。这些标的,即使出现了短期的利空,其下跌幅度也有限,反而是很好的加仓机会。而如果只有短期的业绩爆发性、无长期可持续性,那么市场也不会给予高估值、其上涨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同时,前些年屡试不爽的投资模式濒临失效。例如多空策略(行情好时满仓,行情低迷时空仓):因为优质股票长期可以持续上涨,期待好股票跌回原点(地板价)再上车的想法已成奢望。这也符合我认为的成长股投资的“不可能三角”:高成长性、高确定性和低估值,几乎不可能同时存在。同时留给主题投资、游资模式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可操作空间愈发狭窄。此外,2019年、2020年胜率极高的自上而下选好行业、然后无脑买龙头的策略,以及由此衍生的龙一、龙二涨完,赌龙三、龙四补涨的投机策略,也在分化行情中黯然失色。市场对自下而上选股的要求更加严苛,这也是像我司这样的阿尔法选手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总结而言,长期信仰建立后,市场更关注基本面(长期空间、中期景气度确定性),以及行业演变路径、公司竞争壁垒等,对持续成长标的无论是估值还是股价涨幅都非常慷慨,分化成为永恒的主题。也基于此,2018年后业绩不错的管理人(包括我们),部分归功于自身的勤奋、深厚的投研壁垒、始终如一的专注,同时也要感谢这个时代的馈赠。正如我在2021年新年致辞中所说:躬逢盛会、与有荣焉。2018年之后的十年,有望迎来一个长期的结构性慢牛,那是优质股票的天堂、优质成长股丰收的季节。

二)经济基本面、宏观流动性

我国的经济基本面,呈现稳步增长、持续结构转型、质量重于速度的格局。例如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贡献较高。下半年有望维持复苏(消费、制造业投资接力),但上行动能会减弱。而我国作为全球唯一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经济体(41个工业大类、201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不同产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故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有景气度向上的行业,投资仍有可为。

一般流动性非常好的年份,市场较为亢奋。流动性与经济基本面共振,则会催生大牛市;反之就是大熊市。牛市:2007年(经济好、流动性宽松),2009年(经济恢复、流动性宽松),2015年前半年(经济差、流动性泛滥)、2020年(经济逐渐恢复、流动性极度泛滥);大熊市: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差、流动性差)、2018年(史诗级股灾:金融去杠杆、经济差、中美贸易战)。而2018年后,睿智的我国政府开始了精准的逆周期调控。例如去年下半年全球大放水,我国因疫情防控良好、率先复工复产、经济复苏,已边际收紧流动性。而很多投资人担心未来美国会否急剧收紧流动性、快速退出缩表,我们认为一者,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全球经济复苏,美国收紧流动性是确定性方向。但美国目前较弱的经济恢复程度、高通胀不支持流动性的急剧收紧;二者,即使美国急剧收流动性,我国也有政策空间和可能(人民币汇率升值、通胀可控角度),进行精准的逆周期调控。故不必对我国流动性太过于担忧。

总结而言,经济稳健增长、流动性平稳,长期信心已建立,故目前A股市场不存在大的系统性风险,投资仍有可为。但不会是全面牛市,而是结构性慢牛,成长股是未来慢牛行情的核心和基础,分化行情呈常态。


问题2、我们对未来半年甚至中期的收益都很有信心

的确,我们今年上半年业绩不错。归因分析来看:大概一半的标的上涨,其中医药生物(CXO)、新能源(基本面超预期)、次高端白酒、部分制造业、TMT标的贡献了较多的收益。

即我们并未把组合收益寄托在某几只个股上,而是适度分散。且因为我们选的标的基本面确定、是真成长,所以每年都会涨。但不可能所有成长股标的在同一段时间上涨。故上半年涨过的标的,下半年隐含收益率或下降;而组合中其他上半年未涨的标的,只要其基本面符合我们的预期,那么之后有望接力上涨。因此关键在于未来结构性、分化行情的常态下,我们具备持续选出优质成长股的能力,并把能力圈尽可能扩散到尽可能多的细分子行业,而且有夯实、优秀的投研团队做好紧密持续的跟踪。而这才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壁垒,也是对之后收益可持续性最大的信心来源。

而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市场存在美国流动性收紧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但不必太过悲观。机会还是很多的。我们的部分医药生物、部分制造业/TMT+新能源(基本面超预期)+军工、食品饮料的某些个股,有望接力上涨。此外,经济上行动能减弱、但流动性比较平稳甚至偏松的背景下,一部分周期成长股或有机会。

还有投资人会问,如果市场只有结构性机会,那么指数是不是就表现平平?其实也未必,这取决于指数成分股的构成和占比。创业板成分股越来越优质,某电池龙头+某些医药生物龙头就几乎占据了创业板半壁江山,故今年创业板表现很好,未来创业板也有望持续创新高。很多管理人今年没有跑赢创业板,未来跑赢创业板也变得不那么容易。


未来结构性慢牛的核心和基础,是成长股




深度护城河/竞争壁垒+长期可持续发展空间+中期景气度确定性,持续成长带来了股价上涨的长期空间。且必须在估值与成长相匹配时进行买入。去年3月份至今,大家的视线都被新能源、医药生物、消费等涨幅惊人的行业占据,而似乎忘了:2020年3月之前,科技曾经是长期霸屏的当红花旦,我国科技被美国卡脖子后,被动的打通了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任督二脉,带动了科技股长达一年多的飙涨,也透支了未来两年甚至更久的业绩。故TMT行业从去年3月份沉寂至今。因此,短期相对估值合理也非常重要。


我们理解的“成长”是一种选股标准,不是风格归属

成长股≠白马股。白马股中也有增速不高,或者增速不错但涨幅过多透支未来业绩的,去年我们获得了位列第一梯队的收益,但经典白马股的持仓占比不足1/3。今年抱团股瓦解,我们在2月-3月份短暂回撤后净值率先修复、并全线创新高,本质是我们的标的长期空间足够、中期业绩确定,且短期估值相对合理甚至在春节回撤后已非常具有性价比。

成长股≠中小票,今年白马抱团瓦解后市场有一种声音:今年是中小盘的天下。但我们当时(3月份)就明确指出:分化是永恒的主题。白马股如果估值修复后,与成长性匹配,也可以继续上涨。中小盘股票(在A股中占比较高),有很多标的估值合理而成长性较好,但绝大多数标的基本面非常差,只会被市场淘汰。

成长股≠高估值。我们成长股估值的分布区域也很宽泛。有去年20倍的消费建材,40-50倍的新能源汽车等,70-80倍的医药生物。春节后,亦有声音指出:回避高估值股票。诚然,低估值很抗跌,但3月中旬后也很“抗涨”。这些标的之所以长期被赋予低估值,是因为其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成长性。而另一个维度,高估值背后如果有中长期高成长性做支撑,那么也会持续上涨。坦率地讲,我们今年2月-3月份也承受着来自于渠道合作伙伴和一些客户的压力甚至怀疑,但我们坚守了自己的价值观,仔细考量了标的的长期空间+中期确定性+短期估值的匹配度(我们的重仓标的三年可期待一倍多的业绩涨幅,却也被市场无差别错杀。我们当时已做好准备,坚定持有,大不了忍受半年的煎熬期)。庆幸的是,我们熬过了一个月的黑暗之后,重仓标的就已率先反弹并续创新高。

此外我还想说的是,适度控制回撤是资产组合管理人必不可少的品质。但如果为了控回撤而控回撤(而枉顾标的基本面、长期成长的可持续性),那么其实反而被囿于太过注重回撤的枷锁,而忘记了投资的目的:收益。其实,波动本身不是风险,因为买错而丧失盈利机会(投资的机会成本),才是风险。为了控制回撤,也可以买固收+,何必退而求其次去买一些长逻辑存在瑕疵的低估值标的?


我司上半年总结




1、做的最好的,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没有被动辄多空的判断、风格猜测、估值一刀切的言论所误导。我司坚持了对成长股长期坚定的信仰,同时夯实的投研团队做好了紧密持续的跟踪来进一步优化胜率。但选股胜率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故今年上半年,我司在回撤控制适中的情况下,获得了还不错的收益。

2、很多渠道伙伴或者客户疑惑,为何我们在今年2月-3月份没有进行对冲或者大幅减仓?这和我们的风控理念相关。我们只有在发生大级别宏观风险,即宏观经济或者流动性维度风险可预知的情况下(而并非基于事后的暴跌这个结果),会极致减仓或者股指期货对冲。而今年我国经济复苏态势比较明显,我们认为是“技术性下跌”,无法从基本面维度提前预知。更何况,我们本身就没有无脑抱团白马龙头股,我们的股票基本面扎实、估值合理,故不会因为市场的非理性下跌而盲目砍仓,不然就背离了基本面投资的原则。这样的非理性波动是我们必须承受的。庆幸的是随着信仰的形成,这样非理性下跌的时间窗口缩短、修复速度加快。

3、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我这10多年一直在思考什么股票可以成为牛股。我们为了方便投资人理解,把选股策略简单总结为:自上而下选行业+自下而上选有竞争壁垒的公司,但事实远比之更加复杂。

譬如好赛道可划分为增速快行业 或者 大行业小公司的龙头。但如果行业壁垒模糊,先发者无法建立自身壁垒、扩大市占率,那么即使赛道空间再大,也不是好赛道。例如去年的环卫、物业,快速成长、但竞争壁垒不高。而CXO行业快速成长,且龙头公司有自身非常强的竞争壁垒。因此除了关注赛道本身,也必须叠加对于公司竞争壁垒、竞争格局的考量。

今年我们也参与了很多的专家访谈,做了很多关于不同的行业、赛道的深度思考,也进行了产业链研究、跨行业比较、以及同一个细分子行业中不同公司的比较。市场对公司未来经营的预测,很容易反映到公司业绩和估值上。因此我们进行了更多形而上的思考,力求进一步优化对好赛道、竞争壁垒的理解深度,和公司经营预测的胜率。

4、形而下,完善投研团队。今年下半年,会形成“1+3+12+N”的投研框架。消费行业研究员从1位扩充至3位。研究更加细化和深化,有助于得到更多有效信息、进而做深度思考和选择。

此外,去年年度策略会我们坦言去年错过了白酒和光伏行情,而与私募冠军失之交臂。去年下半年至今,我们调整了研究员和研究力量的分布,今年上半年次高端白酒和新能源都贡献了收益。

以上工作大家当然看不到,但这是对我们选股胜率和风格不漂移最大的支撑力量。这也才是我们真正的竞争壁垒。也因此很多投资人问,成长股赛道会否拥挤,我们认为不会,因为对成长的深度理解和持续进化、价值观的形成和坚持践行、投研团队的搭建和持续完善,这是一整套体系,做到极致并不容易。

5、关于公司文化的思考和总结:简单。

简单、有效的策略:数学、物理领域,科学家追求极致的简单。简单而优美的东西(如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往往是最有效的。越复杂、限定条件越多的理论,往往越无效。万事万物到了哲学层面,都是相通的。

有的上市公司业务几句话就可概括,有的上市公司长篇累牍都讲不清楚,大概率后者不是一个好公司。投资策略亦如是--大道至简。

简单、清晰的目标:适当控制回撤基础上,为客户获取比较好的收益

简单、高效的团队:不是指人少,而是员工价值观简单而统一。

我们坚信在以上公司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有能力为客户带来可持续、优质的投资体验。通过选择未来可成长为伟大企业的公司,分享中国资本市场10年的黄金牛市。



各位投资人,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做


 Q&A 



Q1:去年年度策略会时,您说看好中证500。那站在目前的时点,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里面,朱总更推荐哪个?

A1:现在指数差异不大,创业板指数(从成分股构成和占比角度分析)会长期不错。后面这3个指数,我觉得中证500会稍好一些。


Q2:挑选个股对些财务指标更关注?

A2:看三张表:利润表,更注重毛利率、净利率;资产负债表,更注重存货、应收账款,以及相应的资产收益率(ROA);现金流量表,注重经营性现金流(利润的质量)。三张表叠加,对应的ROE及ROIC,我们也很关注。但财务指标仅是辅助和验证企业长期空间、中期确定性和短期经营的手段,好公司的财务指标是在不断改善的,因此要动态的看待。


Q3:最近中药股涨了很多,怎么看待中药行业?

A3:长期不看好,最近涨主要为政策原因,更像主题投资。当然也会有个股的投资机会,例如最近某只中药股表现很亮眼,虽然我不太理解。


Q4:高端制造方向看好哪些细分领域?

A4:最看好高端制造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具备长期性的大级别机会。其他领域如高端机械装备、光伏、部分军工、消费建材(也需结合周期来判断)也都有比较好的景气度。


Q5科技看好哪些细分领域?

A5看好部分半导体材料、部分云计算、部分计算机设备。


Q6芯片和云计算的看法

A6芯片和云计算都是成长空间很大的好赛道。国外云计算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目前还属于追赶国外的初级阶段,成长空间巨大。这两大行业中的细分子领域较多,且受科技周期影响、各细分子领域竞争壁垒不同,所以这两大行业波动会比较大,当然行业空间不比消费小。

    另外,A股中这两大行业特别优质的标的较为稀缺,且标的质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此我们很看好这俩行业,但对选股要求极高、普通投资者投资难度较大。


Q7:美国的经济复苏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A7:最大的影响在于美国经济复苏以后其宽松货币政策会退出,这对中国可能有一定负面影响。

经济复苏不会进一步拉动中国的需求,而是随着美国供给端的恢复、将这一部分需求转移至美国本土。

但反过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可能会适度宽货币进行逆周期对冲,最终对A股的影响不会很大。所以关键点还是看个股和行业的变化。


Q8:下半年方向在哪个板块?

A8:部分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部分科技、部分制造升级,一些周期成长股可能会有新的机会,食品饮料会有个股机会。


Q9:锂电池和电子烟两个行业怎么看?

A9:我们对电子烟行业的了解不是很深入,但该行业受政策影响非常大,对投资来说不是很友好。

锂电池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兴起,是未来的大方向。整个锂电池产业链都是我们聚焦和布局的重要领域。


Q10:怎么看小票尤其是科创板块多数个股市盈率超100的现象?

A10:一分为二来看,估值仅是众多考量因素中的一项。静态估值超100,但是要看能否维持长期高速增长;如果没法保持持续成长,70-80倍的估值也不合理,遑论100倍。因此,初始估值多少并不影响长期的收益率,关键在于高估值是否透支基本面、估值能否与长期成长相匹配。


Q11:不同细分行业因竞争壁垒不同而估值不同,是不是证明A股是有效市场,股价能够反映细分行业里企业的质量呢?

A11:同一个细分行业内部,不同细分行业之间,因为竞争壁垒、发展空间的不同而导致的估值不同,在2018年以后的市场里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市场更加有效,能够反应基本面。


Q12:请问如何看待美国加息预期越来越近对A股的影响?

A12:一者,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全球经济复苏,美国收紧流动性是确定性方向。但美国目前较弱的经济恢复程度、高通胀不支持流动性的急剧收紧;二者,即使美国急剧收流动性,我国也有政策空间和可能(汇率升值、通胀可控角度),进行精准的逆周期调控。因此对A股的冲击不会很大(对港股影响可能会稍大一些)


Q13:医疗器械值得布局吗?对医药的麻药赛道怎么看?:

A13:医疗器械值得布局。但器械应用环节繁多,且整体面临医保集采降价的问题,需要每个细分环节去沟通。

我们认为麻药是个很好的赛道,赛道空间足够大且竞争格局足够稳定。



    感恩各位投资人一直以来对汐泰投资的信任。祝您投资顺利!



声明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操作建议和销售邀约,不涉及商业合作。文章版权归作者或机构所有。



重要声明

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并完整阅读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所认定的合格投资者。

一、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二、根据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2、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
3、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三、根据我国《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1、个人或者家庭金融资产合计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公司、企业等机构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依法设立并受监管的各类集合投资产品视为单一合格投资者。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站。

“本网站”指由上海汐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所有并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公司不承诺及时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观点和数据仅供一般性参考,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本公司不对产品财产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及风险揭示等宣传推介文件,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